名次重要?還是成績重要?
不曉得大家有沒有看過比賽,發現好像一切就差不多要勝負確定了,就開始覺得非常難看(?) 剩下的內容就只是要獲得當天(次)的勝利而已,球員並沒有拿出最好的表現、運動員並沒有展現出跟過往最佳成績相提並論的內容。今天就想要來跟大家聊聊,是名次重要?還是成績重要?
作為一個選手,追求的通常是成績為主,也就是說當決定要參賽時,就會開始去調整訓練內容,要能夠一路平安順利的、調整到比賽時為巔峰狀態,成績也應該會是很靠近個人紀錄,甚至有機會突破。然而比賽是跟別人(隊)的競技活動,哪怕是個人賽,也是要比時間、分數、長(高)度等等,這時候如果是小組賽(不論是循環制還是淘汰制的)就很容易出現只要名次,成績會過關就好的情況,都說拿出最佳表現才是尊重對手跟支持者的做法(?) 怎麼會有這種情況發生呢?
今年冬季奧運的花式溜冰場上,日本名將羽生結弦先生,在賽場挑戰史上還沒有人在正式場合完成的阿克爾塞 4 周半跳(Quadruple Axel)最後沒能完成挑戰,因此在總成績上僅得到了第四名,無法完成三連霸,甚至連獎牌都沒獲得;但是在賽後卻得到了許多人的讚賞,不管是同場競爭的對手、同項目的前輩等等,可以得到業內人士的稱讚,絕對是最高等級的。重點是還引發後續效應,就在上周 U.S. International Figure Skating Classic 的賽事裡,美國 17 歲選手 Ilia Malinin 完成了這個挑戰,而他說是羽生結弦先生的表現激發了自己,想要嘗試這個部分的靈感。
紀錄終究是該會被打破的,就像不久前國際超級馬拉松總會 IAU 舉辦在義大利的歐洲錦標賽 24 小時超級馬拉松,第一名的立陶宛選手 Aleksandr Sorokin,將世界紀錄推進到 319.6 公里(雖然還在等待確認,畢竟破紀錄的成績出現,就會有很多細節跟藥檢部分要處理)能夠被人們記住的,通常不會是某一屆的冠軍;但肯定會是表現跟態度最棒的那一次。
致力於推廣心理學給更多人知道,讓心理學成為「常識」 而不是冷知識。從「運動」角度出發,願人人都能達到自己想要的巔峰時刻。 學歷:中原大學心理系 ASPPA亞洲運動心理認證助理導師 RSMC註冊運動心理教練 經歷:安置機構生活輔導員 桃園市警察局少年輔導員 國民運動中心團課教練 三級棒球裁判 中醫診所推拿師 超級馬拉松跑者